请善知识讲讲有关佛教修行中手印的知识

佛教修行中有结手印这一部份, 主要是先制其心为主, 因为佛教修行基本上围绕-见自本性, 但我们都轮回无限次了, 自己的本性已被重重妄念(即系顽固但又不准确的念头)所包围, 自性(真实而正确的思维)便无法显露出来(所以我地成日都-哎呀又后悔添). 但光靠自己有限的智慧, 基本上很难突破以上的围墙, 佛学中便有身,口,意,三密共行的修持, 身(结坐与结印); 口(念诵密咒真言);意(观想自身佛菩萨或本尊各各形相), 以降服自身的愚昧妄念,或心魔习性, 从而提升自身性格走向智慧与慈悲这二方面的发展.但这三密共行的修持, 后来被部份狭义见地的人, 吹捧成法力无边的法术, 自此三密共行的修持渐渐被大部份扭曲, 这是佛教其中一个悲哀.

大家对佛学认识不深的朋友, 你需紧记我的意见, 佛教的修行从不在意神通法力, 再大的神通,也只不过是修行过程中的副产品, 甚至很大可能是最大的障碍(因为有些狭义见地的人, 见到自己神通显现, 但停下来满足于此), 佛学修行走至末段, 已非常清晰地说要"舍法", 佛教的说法是这只木筏已助你到达彼岸, 但你何故仍想把这只木筏拖上岸来?.....说得这里你们应该明白佛教对神通法力的看法, 所以你们日后选择跟那位上师高人, 切莫以法力高低作标准, 应该以他智慧与慈悲这二方面的标准来判断.....慎勉之.

边执见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不管你接受什么教育 ,最好的老师都希望你能自立自强,不希望你永远依赖,也不希望大家都成为自己的所谓信徒。

如果养成凡事依赖他人的习惯 ,虽然开始给了你很多帮助,但终究是与你无益的 。

要反省善知识对你的精神的成长是否有实质的帮助?如果没有,那么要反省是他没有给好的指导 ,还是自己的问题。

反省善知识给你的指的道路,有没有去好好落实,如果善知识教授的内容是对的 ,但是他教的方法你都不能去落实 ,善知识告诉你要做的学习和功课都不能落实,那么问题在自己,想想你找善知识意义到底何在?反省自己的发心 ,希望从善知识哪里获得什么?如果只是找一个人倾诉说说,想找个精神慰藉,形成一种依赖甚至感情 ,这样就不对了,对自己,对善知识都是不尊重的。

要从善知识处学法 ,自立自强,开发自己的智慧,锻炼自己降伏烦恼的能力 。如果一味依赖 ,再好的老师也是没有办法的,就像阿难尊者早期的时候,以为佛是自己哥哥 ,有靠山有依赖 ,自己不好好用功,结果是自己的修行一直不能上路。

再者选择善知识时需要慎重,下面是智敏上师的建议供参考:

“有二个条件是不可少的。第一个是持戒 ,如果这位师父戒律都不持,那就 不能靠他学修,不能依止他 。第二个 ,有悲心,如果这位师父摄受弟子,弘法利生的目的 ,是为了他自己个人的名利,地位,权势等等 ,不是见众生苦而利益众生, 住持正法的,那么这个人 ,也不能依止。”

如果他只是热心帮助你的学佛朋友 ,不能对人家有太多要求,而且要考虑人家是否方便,毕竟人家是帮助你 ,自己也有好多的事情要做,精力是有限的。

佛家十识是哪十识 具体是什么

谛深大师开示:什么是执见

所谓执见是指人之诸业所成转世缘分所表之本性,之对眼耳鼻所见事物之反应!所谓执见差别 ,是执因诸业所成因缘差别依所见事物所表之见差别!

是故善知识,人之种性千差万别,对事物之理解受用亦千差万别!

善知识 ,所谓知见是指自性执见用后所得!

善知识,凡夫俗子之所以是凡夫俗子,而难以证圣 ,只因自己执见成就见地范围坚定,知见不能突破故!是称执着于迷途不能有拔!是故,修行之途 ,于如来说法时当放下执见 ,受用佛说;于邪魔外道法处,当坚固执见以避魔着堕落!

善知识,莫于未悟时以某种法自以为是佛法者与人解说 ,若说即堕落邪魔外道遭罪苦缠敷!

善知识,于释迦法末世,当持戒修行 ,熏染梵众天道,成就梵种,获得出离道途 ,以有救!莫于种种佛之名相、种种法之道相,以自己执见讲说,以自己执见鉴别所传 ,以相似执见受用所传成相似知见,成就共鸣执见法,以共鸣知见成就罪孽法道 ,以是成就邪魔外道体相妄称佛法 ,并弘扬传承如是之知见讲说修成堕落!谛深2016,4,17应弟子问

推荐一些佛学善知识

即于八识(眼识心 、耳识心、鼻识心、舌识心 、身识心、意识心、末那识心 、阿梨耶识心)外 ,加上多一识心(一切一心识)及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共为十识 。十识有三种:

1、真如门之十识 。依释摩诃衍论卷二载,十识中 ,前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缘真理而为境界;此乃于生灭门立八识,以生灭所入为第九识 ,真如所入为第十识。

2、生灭门之十识。真如门十识中之第十识一一识心即唵摩罗识之意;此十识系于生灭门之位立九识,以生灭所入为第十识 。

3 、真生不二门之十识。据秘藏记载,密教以八叶之尊含摄一切心主 ,是为八识;以八叶及中台之尊含摄一切心主,是为九识;以十佛刹微尘数之一切心主摄于一识,是为十识。

扩展资料

一 、方丈识(有此识者 ,定主文才学问 ,大丈夫也)

方丈之识心性灵,为人志大掌权衡 。不犯刑冲清且贵,宣扬道典有文名。

二、菩提识(有此识者 ,心契菩提,常好善事)

菩提之识心最慈,公平正直有余思。甚深般若人钦仰 ,恶似探汤善欲齐 。

三、通天识(有此识者,对天文 、地理交通等见识广,聪明智慧 ,寿命高)

通天之识寿弥高,后福无疆先必劳。仰观俯视非凡品,四柱相逢衣锦袍。

四、消灾识(有此识者 ,消灾解厄,逢凶化吉)

消灾之识免灾星,秋水为神骨气清 。处世温良谦受益 ,双全福禄总安宁。

五、佛法识(有此识者 ,聪明了道,可以度脱尘海,一心向善 ,悟性较高)

佛法之识休看轻,生来智慧有前因。诚心向善修三宝,同作龙华会上人 。

百度百科-十识

《金刚经》中记叙“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 ” 这句话末学知道是什么意思。

就像是虚空一样 ,可以无限的大,以至于没有任何的方法可以准确的测量出其空间的大小 。

《金刚经》中佛说“没有实体的福德”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所得到的福德无限的大 ,以至远远超出语言和思维的范围,达到不可说 、不可思议的境界时,这才叫做真正的“多”。

上面说的那些功德 ,还只是一个种子,称之为“善根 ”,就像是 “五逆罪” ,不一定马上就成熟。

另外关于“准提佛母”的问题 ,师兄可以这样理解:

诸佛、菩萨们有“四同 ”,即 “名字相同、身体相同 、教法相同、功德相同” 。

:师兄可以把这个理解成同一个人,穿上了不同的衣服。虽然衣服有所不同 ,但毕竟都是同一个人嘛。

其实每一位诸佛、菩萨都是 “原始本初佛--普贤王如来佛父 、佛母” 的化身,仅仅是因为名字和外形的不同才产生了差异 。

本文来自作者[秋荷]投稿,不代表言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ejiaoyi.cn/leyi/8196.html

(13)
秋荷的头像秋荷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秋荷的头像
    秋荷 2025年10月25日

    我是言希号的签约作者“秋荷”

  • 秋荷
    秋荷 2025年10月25日

    本文概览:佛教修行中有结手印这一部份, 主要是先制其心为主, 因为佛教修行基本上围绕-见自本性, 但我们都轮回无限次了, 自己的本性已被重重妄念(即系顽固但又不准确的念头)所包围, 自性...

  • 秋荷
    用户102502 2025年10月25日

    文章不错《请善知识讲讲有关佛教修行中手印的知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言希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