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有哪些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1、杨振宁和李政道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 ,194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4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与李政道的合作。

2 、丁肇中 ,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 ,在他出生两个月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他便随母亲回到国内,但当时的中国战乱频繁,他一直没能接受传统的教育 。1948年丁肇中随父母去了台湾 ,195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并获得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先生

1974年,丁肇中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并将其命名为“J粒子”,197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丁肇中和里克特,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一种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驱性工作。丁肇中时年40岁 。而他本人也是多个国家的外籍院士和多个大学的荣誉教授。

3、李远哲,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小学到硕士阶段都是在台湾完成的,1962年 ,李远哲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 ,获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学习期间,他对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朱棣文 ,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194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8年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就职 。1997年,朱棣文因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与他一同获得诺奖的还有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 。

5 、崔琦 ,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早年在香港完成中学学业 ,1958年赴美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98年 ,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以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因为崔琦在此之前已经加入美国国籍,所以他虽然出生于河南但是他已经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六位获得诺奖的华人 。

6、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 ,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幼年时期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对戏曲 、写作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他又接触了大量的外文著作 ,在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高行健逐渐走向了文学之路。

7 、钱永健,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 ,祖籍浙江杭州,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钱学森先生的侄子 。1968年 ,16岁的钱永健获得“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一等奖,此奖项又称“少年诺贝尔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时,钱永健利用化学技术发明出了有机染料 ,与钙质结合时会戏剧性地改变荧光。

8、高琨 ,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琨,1933年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金山区),中学毕业后高琨前往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学习 ,1965年高琨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 ”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9、莫言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放到农村劳动了7年 ,1976年参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 ,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2月,由他的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同名**在柏林**节获得金熊奖 ,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节最高荣誉的中国** 。2012年 ,莫言凭借它众多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0 、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屠呦呦 ,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字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毕业后一直在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她成功地提取出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因她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所以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

小结:

迄今为止,一共有11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其中有6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位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他们是华人界的骄傲。值得我们的敬佩,他们也向我们证明了华人尤其是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及科研的飞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

然而首位华人诺奖候选人却是伍连德 ,他在193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文学大师沈从文也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唯一的汉学家马悦然曾透露 ,如果沈从文没去世,那么他会拿到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他在1988年诺奖颁发之前去世了 ,而诺奖的一个规定就是不授予去世的人。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哪些名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 ,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 ,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1921年获博士学位 。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他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 。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 ,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 ,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 。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 。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 ,化学家 。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 。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 。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 。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 ,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 ,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 ”,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 。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 ,(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 。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 ,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 ,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张钰哲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家,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 、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 ,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 。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获学士学位 ,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 、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 、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 ,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 。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 ,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 。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 。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 ,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 ”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 。为报效中国 ,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 ,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 。

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 ,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 。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 、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 ,近代和现代鸟类学和动物学的奠基人 、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

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 ,原籍福建省福州市 。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 。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 ,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

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 ,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 ,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同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旋即转习物理 。1927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应聘为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助理及西屋电机制造公司工程师。1935年9月 ,应邀为美国俄亥俄大学电机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引起国际电工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 。获得美国的“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荣誉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 ,被誉为物理学 、电机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 。1937年3月放弃高薪厚禄,回国报效中国。他以非凡学识、才智,高尚修养为中国教育贡献巨大。并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第一次荣誉奖章 。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 ,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 。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 ,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 ,从此走上“航空救国 ”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 。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 ,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闯过了航天事业初创时期一系列技术难关。1956年梁守槃(40岁),中国第一个火箭 、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梁守槃成为首批科技工作者,为“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奠基 。主持和组织研制成功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三个系列岸对舰 、舰对舰、空对舰多种海防导弹,C801超音速固体反舰导弹 ,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 ,东风一号,东风2号导弹,鹰击8号等一糸列导弹。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初始会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获国家科委一等功、部一等功等荣誉 。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 、营养学家 、医学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 ,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 。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 、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 ,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 。美国学者里尔顿·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将他誉为“中国化学的巨人”,并评价道:“毫无疑问 ,吴宪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他在国际上 ,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会员 、荷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原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 、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Society)会员 ,以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1949年)和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1949-1950年) 。他的名字被收入《国际医学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国科学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 、以及《科学家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书。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崇高的地位 。

詹天佑 、冯如、钱学森、蔡绍基 、陈天华等。

1、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 ,英文名:Jeme Tien Yow),男,汉族 ,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 。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

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 ”、“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 ”字形线路 ,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 、洛潼、津芦、锦州 、萍醴、新易、潮汕 、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

2、冯如

冯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原名冯九如 ,字鼎三 ,广东恩平人,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是汉族广府人 ,生于广东恩平的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 。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 。

他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 ,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 、发展工艺不可。

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第二次制造飞机并试飞获得成功,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冯如的一生,是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他创造了“六个第一” ,提出了航空战略理论,对中华民族航空事业和人民空军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 、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 ,生于上海 ,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

1934年 ,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 ,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

4、蔡绍基

蔡绍基(1859年-1933年5月23日),英文姓名:Tsai Shou Kee,字述堂 ,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珠海市)拱北北岭村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

1881年奉诏回国,他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后任北洋大学校长 。

归国后也曾任大北电报局译员 、上海海关译员、北洋洋务总、天津海关道 、天津英租界局董事(天津华人参与租界事务自此始)等。

1933年5月23日在天津病逝,终年七十五岁。

5、陈天华

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原名显宿 ,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 ,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栗树凤阳坪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 ,清末的革命烈士 。

1896年入新化资江书院,1898年入新化实学堂 。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和“军国民教育会 ”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

1905年,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 ,起草《革命方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参与对康、梁保皇派的论战。

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蹈海殉国 ,时年30岁 。1906年春 ,其灵柩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

本文来自作者[寂寞如风]投稿,不代表言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ejiaoyi.cn/leyi/8294.html

(27)
寂寞如风的头像寂寞如风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寂寞如风的头像
    寂寞如风 2025年10月27日

    我是言希号的签约作者“寂寞如风”

  • 寂寞如风
    寂寞如风 2025年10月27日

    本文概览:1、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

  • 寂寞如风
    用户102707 2025年10月27日

    文章不错《中国近代有哪些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言希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